029-8113 1913
不止是新装修:学校老旧校舍的甲醛隐患同样不容忽视
时间:2025-11-26 阅读:5 作者:西安除甲醛公司

  提及校园甲醛问题,多数人第一时间联想到新建校舍或刚完成装修的教室。然而,在许多城市的老旧校园中,那些看似“岁月静好”的教学楼、宿舍、功能室,实则可能隐藏着被长期忽视的甲醛隐患。相较于新装修校舍的“显性污染”,老旧校舍的甲醛问题更具隐蔽性和持续性,直接威胁着师生的身体健康,亟需引起教育部门、学校及社会的高度关注。

ai-generated-8659303_1280.jpg

  一、老旧校舍甲醛隐患:藏在“旧貌”下的污染源头

  老旧校舍的甲醛并非凭空产生,其来源与建筑材料的老化、维修改造的累积、物品的长期使用密切相关,这些源头往往因“时间久远”而被淡化,形成“隐性污染链”。

  1.老化材料的“持续释放”:污染的“老病根”

  许多老旧校舍建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当时的装修材料、家具标准与如今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材料本身就属于高甲醛释放源,且其释放周期长达3-15年,即便经过长期使用,仍未达到释放终点。

  以教室内的木质家具为例,早期的课桌椅、讲台、书柜等,不少采用廉价的人造板材(如密度板、颗粒板),这类板材在生产过程中会使用大量脲醛树脂胶黏剂,而脲醛树脂在遇热、受潮时会持续分解并释放甲醛。随着使用年限增长,家具表面的漆面磨损、封边脱落,会进一步加剧甲醛的释放速度,使原本“封存”在内部的污染物不断扩散到空气中。此外,老旧校舍的墙面涂料、地板胶、吊顶材料等,在长期的温湿度变化和磨损下,也会出现开裂、脱落,导致其吸附或残留的甲醛重新释放。

  2.零散维修的“累积污染”:被忽视的“新增量”

  老旧校舍因设施老化需要频繁进行零散维修,如局部墙面翻新、更换门窗、修补地板、添置新家具等,这些看似“小修小补”的操作,实则可能成为甲醛污染的“新增量”。由于维修预算有限、监管不够严格,部分施工方会选择价格低廉的非环保材料,如劣质涂料、胶水、人造板材等,这些材料的甲醛释放量往往超标。

  与整体装修相比,零散维修的污染更具隐蔽性——单次维修的污染浓度可能不高,难以被及时察觉,但多次维修后,污染物会在室内不断累积,最终导致甲醛浓度超标。例如,某小学的一间老旧教室,三年内先后进行了墙面补漆、更换部分课桌椅、维修地板胶三项零散工程,每次维修后都未进行专业的甲醛检测,最终在一次例行检查中发现,教室内甲醛浓度达到0.15mg/m³,远超0.10mg/m³的国家标准。

  3.密闭环境的“浓度叠加”:污染的“放大器”

  老旧校舍普遍存在通风条件不佳的问题。一方面,部分校舍的窗户设计不合理,开启角度小、数量不足,无法形成有效的空气对流;另一方面,为了保暖或隔热,冬季和夏季常常长时间关闭门窗,导致室内空气无法及时流通。甲醛的释放需要通过通风排出,而密闭的环境会使释放到空气中的甲醛不断积累,浓度逐渐升高。

  此外,老旧校舍的室内空间往往较为狭小,课桌椅摆放密集,学生人均占有空间小,进一步加剧了甲醛污染的危害。尤其是在功能室(如实验室、计算机房、图书馆),不仅空间密闭,还可能存在更多的污染来源(如实验器材的包装材料、计算机的塑料外壳、图书的油墨等),甲醛浓度更容易超标。

  二、危害升级:青少年成老旧校舍甲醛污染的“高危人群”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其身体各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免疫力相对较低,对甲醛等污染物的耐受性远低于成年人,因此成为老旧校舍甲醛污染的“高危人群”。长期暴露在甲醛超标的环境中,会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造成多方面的危害。

  1.呼吸系统损伤:最直接的健康威胁

  甲醛具有强烈的刺激性,会对人体的呼吸道黏膜造成直接损伤。青少年的呼吸道更为娇嫩,长期吸入甲醛超标的空气,容易引发鼻炎、咽炎、支气管炎等疾病,表现为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症状。严重时,甲醛还可能诱发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影响青少年的呼吸系统功能。有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甲醛超标的室内环境中,青少年患呼吸道疾病的风险会增加30%以上。

  2.神经系统影响:干扰生长发育进程

  甲醛会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进而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青少年的神经系统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对甲醛的毒性更为敏感,长期接触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头晕头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影响智力发育。此外,甲醛还可能干扰内分泌系统,导致青少年出现失眠、情绪波动等问题,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免疫系统破坏:降低身体抵抗力

  长期暴露在甲醛环境中,会对青少年的免疫系统造成破坏,降低身体的抵抗力,使其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频繁出现感冒、发烧等疾病。同时,甲醛还可能影响造血系统功能,增加患血液疾病的风险,虽然这种情况相对罕见,但危害极大,不容忽视。

school-2648668_1280.jpg

  三、隐患频现:老旧校舍甲醛问题被忽视的三大原因

  相较于新装修校舍的甲醛问题,老旧校舍的污染隐患之所以长期被忽视,主要源于认知偏差、监管缺失和资金不足三大“拦路虎”。

  1.认知偏差:陷入“旧则无毒”的误区

  社会大众普遍存在“时间能消除甲醛”的认知误区,认为老旧校舍经过长期使用,甲醛早已释放完毕,不会存在污染问题。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学校、家长对老旧校舍的甲醛隐患缺乏足够的警惕性,很少主动要求对老旧教室进行甲醛检测。部分学校管理者也存在同样的误区,将环保工作的重点放在新装修项目上,对老旧校舍的污染问题视而不见。

  2.监管缺失:零散维修成“监管盲区”

  目前,针对学校校舍环保的监管主要集中在新建校舍竣工验收和大规模装修改造项目上,对于老旧校舍的零散维修工程,缺乏明确的监管标准和流程。这类维修工程往往由学校自行组织施工,施工方的资质、材料的环保性能、施工后的空气质量检测等环节都缺乏有效的监督,导致劣质材料被随意使用,污染问题难以被及时发现和整改。此外,教育部门对老旧校舍的日常环保检查也不够频繁,无法形成常态化的监管机制。

  3.资金不足:环保投入“心有余而力不足”

  许多老旧学校面临着资金紧张的问题,有限的经费主要用于教学设备更新、师资培训等核心教学工作,对于校舍环保改造的投入相对不足。对老旧校舍进行全面的甲醛检测和污染治理需要耗费一定的资金,如更换环保课桌椅、重新涂刷环保涂料、安装新风系统等,这对于资金紧张的学校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导致部分学校即便意识到甲醛隐患,也因资金问题无法及时开展治理工作。

classroom-2093744_1280.jpg

  四、多方发力:筑牢老旧校舍的“甲醛防护网”

  解决老旧校舍的甲醛隐患,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施工方、家长等多方协同发力,从认知、监管、投入、治理等多个环节入手,构建全方位的防护体系。

  1.更新认知:强化“全周期环保”理念

  教育部门应通过政策宣传、培训等方式,引导学校管理者和家长打破“旧则无毒”的认知误区,树立“校舍环保全周期管理”的理念,将老旧校舍的甲醛检测和治理纳入学校环保工作的重点内容。学校可通过家长会、校园宣传栏、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家长和学生普及老旧校舍甲醛污染的危害及防范知识,提高师生和家长的环保意识,形成“人人关注、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2.完善监管:构建“全流程管控”机制

  首先,教育部门应制定针对老旧校舍环保的专项监管政策,明确零散维修工程的材料标准、施工规范和验收要求,要求施工方必须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环保材料,并提供材料的环保检测报告。其次,建立老旧校舍空气质量定期检测制度,规定学校每1-2年对所有教室、宿舍、功能室进行一次甲醛检测,检测结果向家长和社会公示,接受监督。对于检测不合格的校舍,责令限期整改,整改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此外,加强对施工环节的监管,可引入第三方监理机构,对零散维修工程的材料质量和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督。

  3.保障投入:加大“环保专项经费”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老旧学校环保改造的资金投入,设立“校舍环保专项经费”,用于老旧校舍的甲醛检测、污染治理、环保材料更换等工作。对于资金紧张的学校,可通过财政补贴、专项资金扶持等方式,减轻其经济压力。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旧校舍环保改造,如企业捐赠、公益项目支持等,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学校也应合理调配经费,优先保障校舍环保投入,将师生健康放在首位。

  4.科学治理:实施“针对性整改”方案

  针对老旧校舍甲醛污染的不同来源,应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对于老化材料释放的甲醛,可通过更换环保家具(如实木课桌椅)、重新涂刷环保涂料、对板材封边进行修补等方式减少释放;对于零散维修带来的污染,应严格把控材料质量,施工后进行专项检测;对于通风条件不佳的校舍,可安装新风系统或增加通风设备,提高室内空气流通效率。治理过程中,应选择专业的环保治理机构,采用科学、安全的治理方法,避免二次污染。同时,建立治理效果跟踪机制,定期对治理后的校舍进行空气质量复查,确保污染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校园安全无小事,甲醛防护需长效。老旧校舍的甲醛隐患并非“无解难题”,只要各方摒弃侥幸心理,树立责任意识,从认知、监管、投入、治理等多方面协同发力,就能为师生打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让每一间教室都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安心空间”。

扫码加微信,享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