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买的连衣裙穿一天,皮肤就又红又痒”“给宝宝买的新卫衣,洗了两次还是有股怪味”……生活中,很多人或许都有过类似遭遇,但很少人知道,这些不适可能源于衣服中隐藏的甲醛。为了让衣物达到“防皱挺括、固色耐洗、抗菌防霉”的效果,部分商家会在生产过程中添加含甲醛的整理剂。倘若这些衣物未经妥善处理就直接穿着,甲醛可能通过皮肤接触或呼吸道吸入,对人体造成健康威胁。
我国《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 18401-2010)》明确规定:婴幼儿纺织品(适用于0-36个月的婴幼儿)甲醛含量需≤20mg/kg;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品,像内衣、T恤、连衣裙等,甲醛含量需≤75mg/kg;非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品,例如外套、窗帘等,甲醛含量需≤300mg/kg。
然而,市场上仍有部分低价衣物存在甲醛超标现象,尤其深色、化纤材质的服装风险更高。

一、新衣服里的甲醛“藏在哪”“有啥危害”?
要想科学处理新衣上的甲醛,首先就得清楚甲醛在衣物中的存在形态、核心来源以及可能带来的健康威胁,避免陷入“看不见就觉得安全”的认知误区。
(一)新衣甲醛的3大核心来源
甲醛并非衣物天然含有的成分,而是在生产环节中被“人为添加”的化学物质,它主要来源于以下三类工艺:
1、防皱定型处理
棉、麻等天然纤维衣物容易起皱,工厂通常会使用“含醛树脂整理剂”(如脲醛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对面料进行浸泡处理。通过甲醛与纤维分子相结合,形成稳定的结构,从而使衣物挺括耐皱。
这类衣物的甲醛多附着在纤维表面,含量可达50-300mg/kg(国标限值:婴幼儿衣物≤20mg/kg,成人直接接触皮肤衣物≤75mg/kg)。
2、固色防褪色处理
对于深色衣物(如黑色、酒红色、深蓝色)或印花衣物,为了防止染色剂脱落,厂家会使用“甲醛固色剂”来锁定色素。甲醛能与染料分子、纤维分子形成“三角结构”,减少洗涤时的褪色现象。这类衣物上的甲醛多集中在染色层,含量通常比浅色衣物高2-3倍。
3、抗菌防霉处理
内衣、袜子、运动服等贴身衣物,部分厂家会添加“甲醛释放型抗菌剂”(如二羟甲基二甲基乙内酰脲),通过缓慢释放甲醛来抑制细菌滋生。这类甲醛会隐藏在面料内部,释放周期长达1-3个月,即便多次洗涤仍可能残留。
(二)甲醛“穿在身上”的4重健康危害
甲醛会通过皮肤接触和呼吸进入人体,其危害具有“累积性”。长期穿着未经处理的甲醛超标新衣,可能会引发以下问题:
1、皮肤刺激与过敏
甲醛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导致皮肤干燥、瘙痒、红肿,敏感人群可能会出现湿疹、荨麻疹等症状。婴幼儿皮肤角质层较薄,甲醛的渗透率是成人的5倍,因此更容易出现“穿衣后哭闹、抓挠皮肤”的情况。
2、呼吸道刺激
衣物中挥发的甲醛会随呼吸进入呼吸道,引发喉咙干痒、咳嗽、打喷嚏等症状。长期接触可能诱发过敏性鼻炎、哮喘,尤其在密闭环境(如衣柜、卧室)中,甲醛浓度容易累积,危害更为明显。
3、神经系统影响
过量甲醛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后,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导致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长期接触还可能降低睡眠质量。
4、长期潜在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将甲醛列为“1类致癌物”。长期穿着甲醛超标的衣物,虽然单次接触量较低,但累积效应可能会增加健康风险,尤其对孕妇、儿童等敏感人群的影响更大。

二、新衣服必做的5步处理流程:从拆包装到穿着,全环节去甲醛
无论是为成人选购的衣物,还是给婴幼儿挑选的衣物,从拆开包装到最终穿上身,都需要经过“检查-预处理-洗涤-晾晒-二次检查”这5个关键步骤。
(一)步骤1:拆包装后“先闻再看”,初步排查风险
拆新衣服包装时,不要急于试穿,先通过“感官判断”初步排查甲醛风险:
1、闻气味
将鼻子凑近衣物,轻轻嗅闻。要是能闻到明显的“刺鼻味、酸味或者化学味”,那就说明这件衣服的甲醛含量可能比较高;要是气味比较清淡,甚至没有异味,那风险相对就低一些。
不过要注意,有些衣物会用香料来掩盖气味,要是闻到“异常浓香”,也得提高警惕,这很可能是为了掩盖甲醛的味道。
2、看标签
仔细查看衣物标签上的“执行标准”和“安全类别”:
-婴幼儿衣物(0-3岁)需符合《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GB 31701-2015)》,安全类别标注“GB 31701 A类”,甲醛含量≤20mg/kg;
-成人直接接触皮肤的衣物,像内衣、T恤、睡衣这类,需要标注“GB 18401 B类”,甲醛含量应≤75mg/kg;
-非直接接触皮肤的衣物(如外套、毛衣)需标注“GB 18401 C类”,甲醛含量不超过300mg/kg。不过这类衣物要是内层没有衬里,也建议按照B类标准来处理。
要是标签缺失或者安全类别不符合要求,那这件衣服就可以直接判定为“高风险衣物”,不建议穿着。
3、摸面料
用手轻轻触摸衣物的表面,要是感觉“僵硬、粗糙”,那很可能是防皱整理剂添加得太多了,甲醛残留的风险就比较高;要是面料柔软,手感自然,那风险相对就低一些。
(二)步骤2:预处理——干晾12小时,释放表面甲醛
拆包装后,先不要直接洗涤,而是进行“干晾预处理”,让衣物表面的游离态甲醛先挥发掉:
1、悬挂方式
用衣架把衣物撑开(避免折叠,不然甲醛会在褶皱处堆积),悬挂在通风良好、阳光不直射的地方,像阳台阴凉处、室内窗边等,确保衣物周围空气能够流通。
2、晾晒时长
成人衣物晾晒12小时以上,婴幼儿衣物和贴身衣物晾晒24小时以上。要是衣物气味比较重,可以延长到48小时。
科学原理:衣物表面的游离态甲醛挥发性强,在通风条件下,12小时内可去除大部分,这样能减少后续洗涤的负担。
3、注意事项
避免在密闭空间(如卫生间、衣柜)晾晒,防止甲醛挥发后在室内累积;深色衣物要避免阳光直射,防止褪色(可以拉上薄窗帘,利用散射光来晾晒)。
(三)步骤3:科学洗涤——用“中性洗涤剂+温水”,去除深层甲醛
干晾之后,需要通过洗涤进一步去除衣物纤维内部的吸附态甲醛,洗涤方法是否正确,会直接影响去醛效果:
1、洗涤剂选择
优先使用“中性洗涤剂”(pH值在6-8之间,标签上会标注“中性”),比如婴儿专用洗衣液、中性衣物清洁剂。避免使用碱性强的肥皂、洗衣粉,因为碱性环境可能会导致衣物纤维收缩,反而把甲醛锁住,还容易损伤面料。
2、水温控制
用30-40℃的温水洗涤(手摸起来不烫就行),水温过高(>50℃)可能会导致衣物变形、染色,水温过低(<20℃)则会降低洗涤剂的活性,影响去醛效果。
实验数据:用30℃温水加上中性洗涤剂,可以去除衣物中40%-50%的吸附态甲醛,比用冷水洗涤的效率提升30%。
3、洗涤方式
-机洗:将衣物单独洗涤(避免与其他衣物混洗,防止甲醛转移),选择“轻柔模式”,洗涤时间不少于30分钟,漂洗次数增加1次(确保洗涤剂残留洗净,避免二次刺激);
-手洗:用温水浸泡衣物30分钟(期间轻轻揉搓面料,重点清洗领口、袖口等接触皮肤的部位),然后漂洗2-3次,直至水清澈无泡沫。
4、特殊衣物处理
羊毛、丝绸等比较娇贵的面料,如果标签标注“不可水洗”,可以选择“干洗”(要选择正规干洗店,使用环保干洗剂),或者用“中性洗涤剂+冷水”轻柔手洗,避免用力搓揉。羽绒服、棉衣等厚重衣物,可以重点清洗内层接触皮肤的部分,外层用湿毛巾擦拭。

(四)步骤4:晾晒——“充分晾干+避免暴晒”,彻底挥发残留
洗涤后的晾晒环节,需确保衣物完全干燥,同时避免暴晒导致面料损伤,具体操作如下:
1、晾晒方式
-针织衫、内衣:平铺在晾衣架上晾晒(避免悬挂导致拉伸变形),下面垫一层干净毛巾,用来吸收滴水;
-外套、裤子:用衣架撑开悬挂晾晒,确保衣物内外都能接触空气,加速干燥。
2、晾晒环境
继续放在通风良好、阳光散射的地方。如果需要阳光晾晒,深色衣物、印花衣物要盖上薄纱布,避免阳光直射导致褪色、面料老化。
3、晾干标准
衣物要完全晾干(摸起来没有潮湿感,重量明显变轻)。没干透的衣物容易滋生细菌,而且残留的水分可能会和甲醛结合,形成“甲醛水溶液”,增加皮肤接触的风险。
注意:别把没干透的衣物放进衣柜,也别用烘干机烘干(高温烘干可能会让残留的甲醛重新附着在纤维上),除非衣物标签明确标注“可烘干”。
(五)步骤5:二次检查——“闻+试穿”,确认安全再穿着
洗涤晾晒后,在穿着之前要进行二次检查,确保衣物没有甲醛残留的风险:
1、再次闻气味
凑近衣物闻一闻,要是已经没有刺鼻味、化学味,只有洗涤剂的淡淡清香或者面料本身的味道,那就说明甲醛基本已经去除了;要是还有异味,就需要重复“干晾+洗涤+晾晒”的流程,或者直接放弃穿着。
2、试穿感受
先试穿1-2小时(婴幼儿衣物先在手臂内侧贴肤试穿30分钟),要是皮肤没有瘙痒、红肿、刺痛等不适感,就说明衣物安全可以穿了;要是出现不适,要马上脱下来,重新处理或者丢弃。
“把甲醛穿在身上”的风险,其实就隐藏在每一件未经妥善处理的新衣服里,尤其是贴身衣物和婴幼儿衣物,危害更直接。从拆包装后的干晾,到科学洗涤、充分晾晒,再到选购时的谨慎筛选,每一步都是对健康的守护。
记住:新衣服即便再好看,也不要“拆包即穿”。多花1-2天的时间进行处理,就能避免甲醛带来的皮肤刺激、呼吸道不适等问题,让“穿新衣”成为一种安全、愉快的体验,而不是成为健康的隐患。
